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记者近日就我国湿地保护情况采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湿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江河上游到下游,每天都在为我们服务,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不合理利用等多种因素,湿地消失的速度不断加快,生态功能不断退化,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研究结果,全球湿地消失的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生态系统。”
贾治邦解释说,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蓄滞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经过多年努力,2008年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6块,总数达到36块。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个,总数达到38个。全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550多处。
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是名副其实的最大“淡水贮存库”,其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发挥着重要的抗旱防涝和淡水净化作用。同时,作为“生物基因库”,湿地孕育并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水稻、水产品、湿地植物等物质产品。此外,湿地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碳库之一,全球湿地碳储量约为77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5%,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贾治邦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湿地保护工作。2008年,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又取得了新成绩。全国湿地保护条例起草工作稳步推进,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8个省级湿地保护条例相继颁布实施;湿地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试点示范工作进展顺利,《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已通过专家论证,为今年启动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奠定基础,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也已制定完成并开始试点;《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实施两年来,国家林业局和有关部门已审批湿地项目近200个,《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顺利实施;通过开展湿地宣传,公众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同时,湿地公约履约与国际合作成效明显。”贾治邦说,在第十届《湿地公约》缔约国大会上,我国成功连任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公约秘书长在主题报告中高度赞扬中国湿地保护工作,并称中国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典范。此外,湿地保护被列入“中美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合作领域,还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湿地保护工作。
“尽管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其他生态保护事业相比,湿地保护事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湿地保护仍面临着严峻形势。”贾治邦说,今后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的需求,科学谋划湿地保护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50%的自然湿地和70%的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并建立起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优化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逐步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
贾治邦表示,具体来说,要认真实施湿地保护工程,着手编制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组织开展好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强化湿地立法,着力消除制约湿地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重点研究解决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补水等政策和湿地征占用管理等制度,以及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将整个湿地保护体系纳入禁止开发区等问题,建立健全部门间湿地保护管理的合作机制和社会参与湿地保护的机制,共同协调强化湿地保护。
“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其要总结探索保护湿地实体资源、利用湿地景观等非实体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保护利用模式。”贾治邦说,在积极寻求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机会,为国内湿地保护引进更多资金和先进理念的同时,要重视跨界湿地保护工作,特别要关注喜马拉雅高原湿地、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湄公河流域、黄渤海区域等敏感区域的湿地保护。
本文地址:http://www.iyanghua.com/articles/news/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