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施肥不宜过多,盆土太肥,叶易徒长。整个生长期,花前一般需追施3次稀薄液肥,第1次在第2枚叶片展开后施用;第2次在孕蕾期(第4枚叶片抽出后)施用;第3次在花穗抽出后施用。花谢之后应再追施1-2次稀薄液肥,以促进新球发育。唐菖蒲缺肥表现为叶薄、叶鞘焦黄而起白点,这时应及时补肥。
唐菖蒲是需水较多的花卉,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是促使其多开花的重要措施。南方春季多雨,3叶前宜控制浇水,见干再浇,以促进根系生长。抽芽现蓄开花的时期,需水最多,每天或隔天浇1次水。如遇炎热高温,应及时喷雾增湿,降低温度。雨后应注意排水,10月份起停止浇水。
球茎在4℃条件下萌动,20-25℃生长最好,凡一年中只要有4-5个月生长期的地区均可露地栽植,温度高于27℃,生长受阻,花瓣易遭灼伤,低于10℃,生长缓慢。唐菖蒲不耐阴,是喜光、长日照植物,切花品种受光照影响甚大,日照充足则长势茁壮,抗逆力强,花色艳丽而持久。但炎热夏季,也要避免强烈阳光直射。
唐菖蒲常见的病害有球茎腐烂病、叶枯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蓟马、蛞蝓等。
球茎腐烂病是贮藏期经常发生的一种病害。染此病后,球茎表面会出现黄褐色稍有凹陷的病斑,四周出现黑色溃疡状,遇空气口冷大时,病斑迅速扩大,长曲出现青绿色的霉层,导致球茎萎缩干硬。预防措施是,挖球茎时要细心,避免球茎创伤。收获球茎后,最好先用冷水浸泡,再用酒精消毒后阴干贮藏,且使贮藏室通风、干燥,保持4-5℃的低温。
叶枯病多从唐菖蒲下部叶片尖端开始发病,初为褪绿色黄斑,后期病斑干枯出现黑褐色霉层,7-9月发病较严重。预防措施是,栽种前剥掉球茎干枯鳞片,并用0.5%高锰酸钾浸泡球茎1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或在植株病发初期,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代森锌粉剂1000倍液防治,8-10天喷洒1次。
蓟马,这种害虫的成虫和若虫白天一般藏匿在叶腋间危害植株,阴天或夜间则爬到叶面上来危害叶面。主要食害植株的叶、茎和花,使叶片变色,花冠上留下灰白色的点状食痕和产卵痕,导致花瓣卷缩。可采用2.5%溴氰菊酯乳剂400倍液喷洒防治。
蛞蝓,俗称鼻涕虫,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的害虫。成虫和若虫多蚕食植株的嫩芽、叶片,爬经处常会留下银白色的痕迹。可用3%石灰水或100倍液氨水喷洒防治。
唐菖蒲以分球繁殖为主,也可通过切球、组织培养及播种方法繁殖。球茎寿命为1年,每年更新1次,即球在当年抽叶开花的过程中,便在花茎基部膨大形成新球,继而原母球逐渐干缩死亡,新球底部生出子球,新球和子球即可取下另行栽植。通常新球第2年即可开花,子球需再培养1年才可开花,大量栽植小子球可用条播或撒播方法,当年即可获得10-20克重的新球。切球繁殖需每部分都带有一个以上的芽或部分芽盘。播种繁殖多用于培育新品种,种子宜随采随播。
唐菖蒲大体分为春花种和夏花种两大类。华北、东北等地栽种的均为夏花种。夏花种又因其生长发育期长短不同,分为早花、中花和晚花3种。早花种,从栽种到开花一般需50-70天;中花种需70-90天;晚花种需90-120天。
唐菖蒲采用分批播种的方法,可以周年开花不断。例如3月中旬栽种,则在6月中、下旬开花;7月上旬栽种,则在国庆节前后开花;9月栽种(选较耐低温的品种),在室温15℃以上条件下,可在元旦、春节开花;12月栽种(选当年生新球),在室温15℃以上条件下,可在清明后到“五一”节期间开花。
适时剪取切花,能延长观赏时间,宜在清晨剪取花穗,当花枝基部最底下的花朵含苞待放时剪取最好。家庭瓶插宜用与室温相近的清水,加入0.1%食盐和食糖,可延长观赏时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阿司匹林(500毫升水加1片),则可延长花朵开放时间。